今天是:
文章详细
[校长与学校]之林霞与青岛重庆路第三小学
发布时间:2017-03-21 来源:山东省教科院 点击数:0
 

 书写“新六艺”  指尖新传承

青岛重庆路第三小学  林霞

 

近年来,青岛重庆路第三小学以“善美相成,慧书人生”文化理念为引领,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系统融入课程和教材体系,致力于以“1+x”为主要内容的“新六艺”课程体系的构建,将书法与礼、艺、体、技、数六个领域的课程相融合,凸显国家课程校本化,校本课程特色化,特色课程精品化。在课程实施中努力培养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者和弘扬者,增强学生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学校被中国教育学会命名为全国优秀传统文化进校园试点学校、被山东省教科院命名为山东省首批传统文化体验教育实验学校,先后荣获山东省语言文字示范学校、青岛市数字化书法教育改革实验学校等称号,“墨香怡情”荣获青岛市十佳德育品牌。

一. 新六艺课程的提出与体系建构

六艺是指中国古代儒家要求弟子所掌握的六种基本才能,分别是礼、乐、射、御、书、数,在古代,一个人守礼仪、知音乐、能射箭、会驾车、懂书法、精算术,就是古人眼中的全才了。这与当前学生发展核心素养要求提出的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目标要求是一脉相承,。以我校校名命名的“重三杯”师生书法比赛已举办11届,每年来自全区中小学教师和学生都汇集在我校进行现场软硬笔书法大赛,学校书法教育特色在区域内享有较高的知名度,为此,我

校确立的学生发展目标是“写中国字,育民族情、怀天下心,做现代人”,根据这一目标,我们立足学校实际,借用了儒家六艺思想,提出了“1+x”为主要内容的“新六艺”课程,即:礼、艺、体、技、书、

数,“1”即书法必修课,“X”则为其它五个领域,并赋予其新的含义。旨在通过“新六艺”课程体系的贯彻实施,实现“以礼养德,以艺至美,以体健身,以技育能,以书养慧,以数启智”的最终育人目标。

二. 新六艺课程的实施

1.以礼养德,德礼相融。中华民族在五千年的历史长河中,创造了灿烂的文化,形成了高尚的道德准则、完整的礼仪规范和优秀的传统美德,被世人称为"文明古国,礼仪之邦"。自古以来就有“不学礼,无以立”、 “国无德不兴,人无德不立”、“礼让一寸得礼一尺”、“力争一分寸步难行,礼让一步海阔天空”等古训。我校“新六艺”课程体系之“礼”,倡导“以礼养德”,将文明礼仪与思想品德课、综合实践课以及《传统文化》地方课程相融合,引导学生“德成于中,礼形于外,德礼相融”,以三级课程为载体,以“经典润童年,明礼塑美德”为主题,自编了校本课程《小学生礼仪手册》、《多彩节日课程》、《升旗课程》、《入学、毕业课程》、《社会实践课程》,教给学生课堂礼仪、餐桌礼仪、家庭礼仪、公共场所礼仪等;引导学生背诵《弟子规》、《三字经》、《论语》等经典篇目,加强学生道德准则、价值观念、公民意识、社会责任和法律法规的教育,把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落实在日常学习、生活中。引导学生向往和追求守法纪、知礼节、讲道德的生活,形成向上的力量和向善的力量。“墨香怡情”这一德育品牌荣获青岛市十佳德育品牌。

2.以艺至美,美美与共。艺术教育对于提高学生审美修养、丰富精神世界、发展形象思维、激发创新意识,促进青少年健康成长具有重要的作用。我校将美术、综合实践、传统文化、地方与学校课程进行了有机整合,形成了《指尖上的传承》传统文化特色课程,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系统融入课程和教材体系,凸显国家课程校本化,校本课程特色化,特色课程精品化。“章”显快乐(橡皮章篆刻)、京韵脸谱、纸上生花、多彩扇面、手绘瓢画、方寸篆刻、国画等课程的开设,将艺术与书法、篆刻、国学经典、研究性学习浑然一体,让学生近距离感受民间艺术熏陶的同时,尝试运用喜欢的方式表达情感,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3.以体健身,身心健康。中国学生核心素养在身心健康领域强调“个体在认识自我、发展身心、规划人生等方面的积极表现。”身心健康是学生发展的最基本条件。小学生们通过适当的运动经验来理解健康与安全,培养能贯穿一生的喜爱运动的资质和基础能力,并同时促进健康、提高体力,培养明快的生活态度。我校开设了“尚武崇德”课程,全校普及京韵武术操、书法操的基础上,开设了抖箜竹、胶州大秧歌、竹竿舞、大摇绳等传统特色体育项目课程,在发展学生灵敏、协调、力量等身体素质的同时,还着重培养学生集体主义、爱国主义情怀,激励学生热爱中国传统体育,从而形成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每年的体育节,各年级都会开展传统体育项目的展演。

4.以技育能,能力为重。核心素养要求学生勤于实践、敢于创新,具有好奇心和想象力,敢于质疑,提出新观点、新方法,新设想,并进行理性分析与判断。这一领域,我们将古代的“御”,驾车的本领引申为培养学生生存的技能。我校融英语、科学、信息技术等为一体,开设了创客世界、英语会话、身边的科学、互联网+之趣味编程以及E时代之电脑与绘画、比特实验室工程等课程,并定期举办“科技大咖”“英语达人”“小小技术控”等,从而拓宽了学生的眼界,培养了学生自主创新的能力。科技社团获得区级十佳社团,在“全国青少年未来工程师博览”过山车项目全国总决赛中获得第二名。

5.以书养慧,慧书人生。“新六艺”课程中的“书”这一领域,涵盖了“书法”“国学诵读”“经典阅读”“快乐写作”“快乐童谣”等多项课程,使得每位学生既能认识常用汉字,学习独立识字,理解汉字的文化含义,体会汉字优美的结构艺术,人人习得一手好字。又能养成诵读经典的好习惯,并能在潜移默化中提升语文基础学习能力,提高自身文学素养,获得初步的情感体验,进而感受祖国语言、文字的无穷魅力。一年一度的“浩瀚学海各显其长---学科节”、“在文字中获得攀登的力量--阅读节”“翰墨荟萃--写字节”,更是一场场书艺盛会,阅读节上,“慧阅读、慧收获”阅读比赛、“品童话、阅精彩”讲故事大赛、《西游记》《鲁滨逊漂流记》“勇闯智慧岛”阅读比赛、《水浒传》“一站到底”阅读比赛、学生们博古通今,对答如流,台上台下争相竞答,极大了激发了学生的阅读兴趣,在阅读中感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

6.以数启智,情智兼修。数代表古人演算、推理、归纳的一种能力和智慧,我们把他引申为智力的开发,创新思维的培养达到情智兼修的目的。我校开设了趣数启智课程,通过有趣的数学游戏、数学比赛和活动使学生亲近数学、喜欢数学,锻炼其思维灵活性,并使其能够用所学到的数学知识解决问题,从而提升数学素养。“计算小达人”、“巧算能手”、“智多星”等活动的开展,使学生对数学的兴趣日渐高涨。数学社团学生制作的学具代表青岛市参加山东省的学具展评活动,获得省二等奖。

三. 新六艺课程的整合与评价体系

在课程实践的过程中,我校结合原有的课程资源,进行整合调整,做到优势互补,良性发展。各个班级充分挖掘教师、家长和社区资源,每班申报一个传统文化特色课程。现在,传统面艺、国医堂中药馆、汉服研究、秧歌、相声、空竹、京韵武术操等课程已初见成效,形成了“一班一特色,班班有特色”的传统文化特色班级。每年“六一”,我校都会举办了“浓浓中华情,欢乐过六一”民俗大集暨班级传统文化特色课程展示交流会。

科学评价是课程建设的有力保障。我校的“5+1六艺币特色评价”在青岛市小学课程与教学工作会议中得到一致好评。学生在日常课堂和活动中,根据不同方面的突出表现,获得不同类别的“六艺币”,根据积分存入“步步高能量银行”,定期进行奖品兑换。书法方面,开展“十百千”工程——评选十个书法特色班级、百佳书法小明星和千幅优秀书法作品,定期举行书法考级,并且为每一个学生建立书法成长档案;开展各学科“小达人”“小能手”评选;为每个学生建立了可以存储阅读量、阅读时间并兑换积分的《阅读存折》;这些举措不仅让更多的学生有机会在评价中,展示特长,获取自信,体会成功和进步的喜悦。

四.新六艺课程成效显著

1.以“新六艺”课程助推学校弘扬传统文化的特色发展。

随着素质教育和新课程的深入推进,“办出各自的特色”成为中小学发展的时代要求。特色蕴藏着优势,而优势体现着竞争力。任何一所学校,不论其自身基础条件如何,都有着潜在的优势。学校以传统文化教育为引领,传承古代六艺精神,融合现代教育理论,不断提升了学校的社会影响力,促进了学校的内涵、特色发展。 

学校传统文化办学经验和课堂教学改革经验先后在《中国德育》《中小学教研》《语言文字报》《青岛教育》等报刊、杂志刊登。由市教科院推荐我代表学校在山东省海峡两岸传统文化校长论坛上发表主题演讲,在青岛市数字化书法教育实验学校工作会和市北区书法家进校园现场会上分别进行经验交流。学校新六艺评价改革经验入选青岛市课程与教学改革研讨会材料。

我校成功举办翰墨荟萃——市北区第十一届“重三杯”中小学师生现场书法比赛。历经十一年的发展,本次比赛无论是在参赛人数,还是比赛类别上都创历年之最,打响了学校“新六艺”的课程品牌,提高了学校的知名度。青岛市“书法家进校园”工作推进会在我校隆重举行,学校以书法教育为引领的新六艺传统文化课程建设成果得到与会专家的高度评价……荣誉纷至沓来,探索从未止步。

2.形成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多元支撑。

课程实施中,我们依托“优秀传统文化进校园”、“书法家进校园”等活动的深入开展,邀请传统文化名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知名书法家等进校园、进课堂,极大提升了课程的质量和专业水平。发挥校务委员会、家长委员会以及家长学校的作用,把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紧密结合起来,通过《爸爸妈妈进课堂》,开展学生和家长共同参与的传统文化体验、主题教育实践活动、志愿者服务和公益性活动,践行中华优秀传统美德,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形成了传统文化教育的多元支撑。

“新六艺”课程体系搭建起了学生与传统文化之间的桥梁,使我校的学子能够用心去感受、用眼睛去看、用手去触摸,实现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入手、入眼、入心灵。在传承“新六艺”的过程中,我校将砥砺前行,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学生心中牢牢扎根,在传承中写好人生每一笔,笔笔生辉!

 

上一篇:[校长与学校]之杜纪涛与寒亭区实验小学带着孩子们幸福地回家 下一篇:[传统文化体验教育实验学校巡礼]之青岛重庆路第三小学

版权所有:山东省教育科学研究院  鲁ICP备16004198号-1 

地址:济南市中区土屋路3—1号 后台管理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