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
文章详细
[传统文化体验教育实验学校巡礼]之青岛重庆路第三小学
发布时间:2017-03-21 来源:山东省教科院 点击数:0
 

翰墨书香溢校园   传统文化润童年

青岛重庆路第三小学

   以我校命名的市北区“重三杯”中小学师生现场书法比赛,从2005年起,走过了11年的历程,成为全区中小学师生一年一度的书法交流盛会,让我校书法教育在区域内小有名气,成就了我校的书法教育特色。学校从单一书法教学延伸到“墨香怡情,习字育人”的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德育体系,从单一书法办学特色发展到“慧书人生,笔笔生辉”学校文化理念的提炼,确立了“构建以书法教育为核心的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体系”的发展定位和“写中国字,育民族情,读世界书,做现代人”的育人目标,积极探索“起笔——一笔好字示人,运笔——一个品牌怡人,收笔——一路特色育人”的书法教育模式,形成了“1+X”为主要内容的“新六艺”课程体系,培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者和弘扬者。2015年学校被中国教育学会命名为全国优秀传统文化进校园试点学校,同年6月,我校在市北区“书法家进校园”推进会上进行了经验交流,10月,“墨香怡情”获得青岛市十佳德育品牌,是市北区唯一一所获此殊荣的小学。2016年2月,我校被命名为青岛市数字化书法教育改革实验学校。5月,在全市现场会上进行了经验交流。2016年11月,青岛市书法家进校园现场会在我校隆重举行。12月,学校被评为山东省首批优秀传统文化体验教育实验学校,我校申报的课题《基于书法特色的传统文化学校课程体系的实践研究》被立项为市北区教育科学规划“十三五”课题。

起笔——一笔好字示人

“起笔”是一笔一画的开端,是点画定格、承前启后的关键环节。随着电脑、手机的普及与应用,当键盘输入逐渐代替手工书写,提笔忘字也似乎已成为互联网时代司空见惯的事了,汉字已然成了“熟悉的陌生人”。甚至有的学生写张请假条也要打印出来。 面对这种现状,学校书法教育从倡导师生从日常练习开始,人人练就一笔好字抓起,达到“提笔即是练字时”的目标。 

1.打造“3+1“学习模式,提升教师书写素养。“打铁还需自身硬”,学校要成功开展书法教育实验,必须有一支与之相适应的教师队伍,为提高教师汉字书写水平,我们构建了以“学坛、讲坛、论坛+实践”为主要内容的“3+1”学习模式,把“学、讲、评、展”有机结合,达到了学以致用的效果。

一是主题丰富的学坛。组织教师认真教育部颁发的《中小学开展书法教育的意见》、《山东省教育厅关于加强中小学写字教学开展书法教育的意见》等文件,从思想上认识到书法教育的重要性。组织教师外出学习,参加省、市、区各级书写骨干师资的培训,并进行二次培训,带动全员学习提高。市教育局为数字化书法教育改革实验学校配备了“宣毫书法数字化教学系统”,我们选定了骨干教师承担实验任务,定期举办实验公开课,并为全体老师开展培训;学校为每位教师购买了《论语》《弟子规》等名家字帖和多功能水写布,长期订阅书法类杂志,为教师提供自主化学习的教材。

二是专家带学的讲坛。以“书法家进校园”为契机,充分挖掘专家资源,聘请了市书法家协会副会长杨乃瑞作为校专家顾问委员会委员,省书法家协会刘强老师为校务委员会委员,共同承担教师书法培训工作,为教师做专题讲座、现场指导和作品点评,帮助教师规范汉字书写教育理念,提升汉字书写水平。

三是互动交流的论坛。定期组织教师书法沙龙,举办书法教学展示课,畅谈书法教学方法和习字心得;举办“教师书法品鉴会”、“庆‘三八’教师书法大赛”等活动,由专家和教师互评书法作品。

四是学以致用的实践活动。设立了“笔墨传神”钢笔、粉笔字展示区,要求教师每人每周写一张钢笔字、一幅粉笔字作品,有教师推荐,成立教师评审团, 每周评选两名书法明星,年终评选年度书法明星。教师的写字素养不断提升,也潜移默化地影响了学生的发展。

2. 开展“练、展、评“习字模式,提高学生书写水平。

以“十、百、千”工程为导向,坚持天天练、周周展、定期评,激发学生习字兴趣,实现“提笔即是练字时”的教育目标。

一是作业争章天天练。教师精心设计作业内容,要求学生“提笔即是练字时”,努力做到“书规范之字、工整之字、方正之字、端雅之字、艺术之字”,达到要求的学生奖励书法章。

二是午间习字集中练。每天中午,全校师生在幽幽古曲的伴奏下,静静地练写20分钟的汉字,学生们品味经典,练习书法,潜心学习汉字笔法;在浓浓的传统文化的浸润中,与圣贤对话,学先贤礼德,悟人生之智。

三是书法考级定期评。每学年组织一次全校书法考级活动。一共分为六个等级,学生根据自己的水平自主申报,然后统一进行测试,由学校考级认定小组的老师进行等级认定,考级证书记录着学生每年的成长。

四是评价导向激励评。学校启动“妙笔生花朵朵开十百千工程”,每年评选十个书法特色班级、百佳书法小明星和千幅优秀书法作品,让每个学生都有出彩的机会,进一步激发学生练字热情 。

运笔——一个品牌怡人

“运笔”讲究自然酣畅。学校在努力提高学生习字水平的基础上,还坚持不断拓展育人外延。

我校外来务工子女较多,家长忙于生计无暇与孩子交流,忽视对子女的教育和管理,这些孩子从农村进入城市他们不会说普通话,没有良好的卫生、学习习惯,缺乏自信,不善沟通。 “墨香怡情”德育品牌契合学校书法特色和学生特点孕育而生,从德、智、体、美、劳五大方面全面提升学生综合素养,对学生意志的磨炼、情操的陶冶、良好习惯的形成、想象力和创造力的开发产生潜移默化的作用。

1. 怡德高之情,育儒雅之人

我国自古就有“字如其人”、“练字即练人”、“笔正则心正”之说。教育部近日印发《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指导纲要》,第一次从立德树人和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高度,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做了全面、细致的规定。书法教育不仅仅是为了写好字而练字,还要注重引导学生初步了解汉字的历史和文化价值,通过书法名作赏析文化活动,探索书法发展的历史,了解中国的传统文化和民族精神,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爱国主义激情,学校通过“环境育德、活动育德、评价育德”三方面,将书法传统中的高尚情操与学生美好品德的培养相接轨,传承中华美德,不断提升学生的道德水平。

环境育德显智慧,润物无声。优秀的校园环境文化,可以丰富课程资源,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培养良好的道德情操、激发练字兴趣,培养耐心恒心与意志,并受到美的熏陶和启迪。

宽敞的操场围墙上,一幅幅精美的学生软笔书法作品,已经成为学校一道亮丽的风景线,也是一张张对外宣传的经典名片。

走进一楼“妙笔生花”,首先映入眼帘的是独具特色的书画大厅,右边是历届“重三杯”书法比赛的荣耀足迹及学校书法体系的建构历程,左边是学校“笔墨传神”教师作品展、“笔情墨趣”学生十百千工程作品展、“翰墨丹青”家长书画作品展。

楼梯两侧的“启智廊”“励志廊”,分别是学生和教师的个人书法作品展。

步入二楼。这里是《指尖上的传承》传统文化特色课程的集中展示,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系统融入课程和教材体系。 “章”显快乐、 京韵脸谱、纸上生花、多彩扇面、灯笼上的古诗配画、瓢画,将艺术与书法、篆刻、国学经典、研究性学习浑然一体,凸显国家课程校本化,校本课程特色化,特色课程精品化。

 

 

三楼 “唐风古韵”的优雅韵味扑面而来,依据学校新六艺课程体系中的“明礼”,开辟了“经典润童年,明礼塑美德”主题教育长廊,倡导“以礼养德”、 “德成于中,礼形于外,德礼相融”,将文明礼仪与思想品德相融合。

四楼“翰墨传薪”,集聚了“书法家进校园”活动掠影和岛城多位知名书画大家的作品,作为学生学习的榜样,时刻陶冶学生的情操。

活动育德重体验,有心无痕。

墨香怡情德育品牌,凸显书法特色,并融入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德育功能,开展了一些主体化、序列化、生活化德育活动。学校每年举行一年级新生入学开笔礼,“老少同乐颂和谐”新年笔会, “24个字记心间”等主题书法比赛,将品牌的育德功能与各项活动结合起来,与行为习惯培养结合起来,努力培养学生积极的人生态度、健康的心理情感、高尚的道德品质。

开展“传统文化特色班级”评选,每班确定特色课程主题,形成“一班一特色”,各班充分挖掘社区、家长、民间艺人等资源,申报一项传统文化特色课程,现在传统面艺、国医堂中药馆、炫美汉服研究、大秧歌、箜竹、京韵武术操等班级特色课程已初见成效,每年“六一儿童节”都是我们特色课程展示会,2015年我们举办了“非物质遗产交流大集”2016年举办了“浓浓中华情,欢乐过六一”民俗大集暨班级传统文化

 

 

特色课程展示交流会,为各班特色课程搭建了展示交流学习的舞台。

评价育德促情智,有始有终。

新课程理念强调要建立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评价体系,使评价不仅关注学生知识与技能的掌握,而且要发现和发展学生多方面的潜能,了解学生发展中的要求,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自信,促进学生和谐、全面的发展。我校从重视学生个性发展的多元化评价意识出发,在评价机制的实际实施过程中,对学生素质综合评价做了初步的尝试和探索。积极倡导“5+1”特色评价方式,从德、智、体、艺、劳、书等方面,促进学生情智共同发展。  

学校为每名学生建立了“步步高评价能量银行六艺币”,定制了5+1特色评价印章、粘贴以及徽章。把学生们在学校中参与的各项活动,包括课堂学习、课外体验活动等的每一个收获,通过印章换粘贴,粘贴存能量银行,存够一定积蓄兑换徽章和礼品的累积方式,清楚记录学生各方面的长期表现,为学生情智方面的提升带来正确的引导。

2. 怡智明之情,育智慧之人

教育部颁发的《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指导纲要》要求“在中小学德育、语文、历史、艺术、体育等课程标准修订中,增加传统文化内容比重,其他学科应结合教学环节渗透中华传统文化相关内容”,

这无疑为中华传统文化全面走进中小学课程,并将教育领域拓展到整个学校教育,乃至家庭和社会指明了方向。我校进一步以课程的意识规范学校的书法教育,逐步形成了集课程、课堂、课题、社团为一体化的“墨韵体系”。

墨韵课程。学校传承古代六艺精神,融合现代教育理论,立足学校发展特色,建立了“1+X”为主要内容的“新六艺”课程体系,包含“礼、艺、体、技、书、数”六大领域内容,实现“以礼养德,以乐修身,以体健身,以技育能,以书养慧,以数启智”的育人目标。

“1”为书法必修课,学校自主研发了六册《中华文字》书法教材,

包括笔的选择及执笔和运笔、基本点画、偏旁部首、结构字的写法及规律。书法故事、书法研究、书法欣赏、书法与习惯、书法与健康等内容,把汉字的知识规律和情感灵魂纳入一个完整的学习体系中,让学生熟练书写汉字,理解汉字的文化含义,体会汉字优美的结构艺术在“习字”的过程中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该教材被评为山东省优秀课程资源一等奖。学校聘请了三位省、市书法家协会的书法教师,开设了两个书法教室,每周上一节书法课,笔墨纸砚均由学校免费提供。

《传统节日微课程》 ,在开设传统节日课程前,我们做了调研,在许多学生的印象里,传统节日就是吃,从春节开吃,吃拜年大餐、吃汤圆、吃粽子、吃月饼,直到除夕夜吃团圆饭。在吃穿不愁的当下,

放假似乎成了传统节日存在的最后理由,而过洋节却日渐成风。这一结果让我们感到痛心,开始了传统节日文化的探索之旅。选择了六大传统节日——春节、元宵节、清明、端午、中秋节、重阳节作为课程内容 ,通过深厚的文化底蕴挖掘、良好的节日氛围创设,拉近了学生与传统节日的距离,知道重要的传统节日的文化内涵和家乡生活习俗变迁,把传统节日拓展成感情交互站、才艺展示台、合作练兵场。元宵节我们举行了猜灯谜游艺会; 清明节举行了网上祭奠 ;“粽情飘

香”端午节,我们组织家长代表给每个学生佩戴端午绳,到国医堂学习做香囊,包粽子;重阳节组织学生去福彩老年公寓为爷爷奶奶带去欢乐, 学校还以传统节日为时间轴,连带二十四节气知识普及,结合坚持多年的国学经典诵读,实现把优秀民族文化基因注入孩子生命的长远目标。

《经典润童年课程》依托地方课程《传统文化》,开设了经典驿站、名人长廊,名胜佳境、风土画卷、诗画揽胜等几个栏目,以诵读原创经典、感怀名人志士、游历名山圣水、了解风土人情为主要内容,使民族文化得以血脉相承,使学生受到中华传统文化的滋养。同时,学校还在低年级中开展读经、童谣阅读课。聘请岛城知名的童谣专家门秀山老师进行指导。学生们从明快的节奏,真与美的意韵中感受阅读的情趣,开启心智、提升志趣、提高综合文化素养,激发爱国热情,培养民族气节。

《指尖上的传承课程》在中国传统

文化中,书画同源,书法衍生出篆刻,书法与其他传统文化也是相互借鉴融合,彼此渗透。学校将美术、学校课程、综合实践等课程有机整合,开设了《指尖上的传承》特色课程群,包括“章”显快乐、“依葫芦画瓢”、“纸上生花”、“多彩的扇面”、“纸伞画”、“年画”、“版画”、“剪纸”,让学生感受民间艺术的丰富表现形式和特点,尝试运用喜爱的艺术形式表达情感。 

《民间传统体育项目课程》。根据学校现有场地和师资资源,开展“特色大课间活动课程”,创编形成一套集书法、诵读、武术为一体的《韵中华》健身操。同时每班有传统体育运动项目,花样毽子、扇舞丹青、炫动箜竹、竹竿舞、大秧歌、腰鼓、武术操,传统的体育项目得到传承和发展,学生体质也得到锻炼。学校还开辟了“‘棋’乐无穷”广场,制作了磁力飞行棋、跳棋、五子棋、象棋,每班发放棋子,一到课间这里就是孩子们的益智乐园,每学期学校举行“棋王争霸赛”。

墨韵课堂。课堂是学生书法学习的场所,是育人的主阵地。学校重视将书法教学渗透于各学科教学中,分别开设了习字指导课、书法研究课、书法欣赏课,初步形成低年级 “启--导--范--练--评--结”六步教学结构、中年级“示范-练写--评析”三步教学结构、高年级 “自学概括重点-临摹学习书写-评析形成作品”三步教学结构,提高书法课堂教学的实效。

墨韵课题。学校积极申报了青岛市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课题—《基于书法特色的传统文化学校课程体系的实践研究》。借助课题研究,探讨书法教育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内在关联性,并以此作为切入点,增进民族文化认同,构建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弘扬体系,构建以书法教育为核心的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体系。

墨韵社团。学校成立“墨香润心书法社团”“国画社团“篆刻社团”“陶艺社团”,培养书法特长生,聘请省市书法家协会会员为学生授课,每周活动一次。指导老师不断改变练写方法,激发学生兴趣,并组织参与学校和社会的活动,展示才艺。

3. 怡健体之情,育阳光之人

“书家用于养心愈疾,君子乐之。”我校在书法特色的创建过程中,在指导学生习得规范书法的同时,也促进学生体质的提高,培养出身强体健的阳光少年。

规范双姿不放松。写字姿势包括执笔姿势和坐姿,开学第一周作为写字姿势培养周,老师们以“头正、身直、臂开、足安”这八字规范严格要求学生。学校定制了书写姿势印章,所有任课教师可以随时对学生进行评价。

书法新操强特色。学校自创了一套融书法、诵读、武术于一体“书法-武术操”,既能强身健体,又能激发学生对书法的热爱,陶冶情操,锻炼意志。在市北区2016中小学生新年特别节目中,我校60余名学生表演的《韵中华》节目,将千字文诵读、武术操、书法融于一体,作为晚会的开场演出,大会主题“阳光雨露,花儿朵朵”由我校学生现场书写。该节目参加了青岛市统战部2016年“一带一路”春晚演出,于正月初一党建频道和青岛二台播出。

4. 怡审美之情,育情趣之人

汉字讲究基本笔画美、字体结构美、布局章法美,在书法教育中,我们力求让学生充分感受书法带来的艺术魅力,提高审美能力。

课堂中审美。书法欣赏课,从作品的用笔、章法布局、结构等方面,使学生获得特定的审美感受,培养和提高学生欣赏美和鉴赏美的能力;书法研究课,以“中华汉字趣多多”“汉字的演变”为主题,了解书法历史和汉字字体源流,引导学生从理论的高度分析研究书法作品、作家,完成对作品的再认识、再提高。

学习中审美。我们带领学生参观“翰墨文心——青岛传媒书家八人展”,了解汉字的历史地位和作用,聆听书法家勤学苦练书法的故事;“活字印刷  践行审美”活动,走进活字印刷体验馆,听老师详细地介绍了活字印刷的发展史,并亲身体验了活字印刷的简单操作……在增长见闻的同时,还激发了孩子们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

活动中审美。通过开展“汉字聆听 放飞梦想”听写大赛、 “墨雅共臻”迎新笔会、“亲子诗配画”、为《重三校报》书写“报头”等活动,提升对美的追求与感受。

5. 怡勤劳之情,育文明之人

书品似人品,书格似人格。汉字书写讲究“穿插避让,遥相呼应”,写字如做人,从书法“结构避让”的特性,教会学生做人要谦逊,从书法章法的“平衡、和谐、稳定”的关系,引导学生感悟和谐处事、依法做事、关照他人的道理。同时,我们把良好习惯的养成教育渗透到学校教育的方方面面,在书法特色建设中,着重培养学生举止端庄、物归原处、集中精神、仔细观察等良好习惯。例如,将握笔姿势、笔画书写、注意结构等各方面结合书写过程编成朗朗上口的儿歌,在指导学生书法练习的同时,也培养了学生集中注意力的习惯。

我们始终坚持以书法教育,来帮助学生践行文明礼仪的学习和传承。比如,今年值孟子诞辰2387周年之际,我校和青岛理工大学的志愿者联合开展了“学习传统文化  继承孟子之道”纪念活动。通过“齐诵名言、学习汉礼、书写经典”三个板块的活动向经典致敬,向圣贤致敬;每年节假日,学生们都会到周边的福彩老年公寓看望爷爷奶奶,表演节目、谈心聊天、写福字送对联表达出了孩子们对老人的款款爱心……

收笔——一路特色育人

1.学校特色鲜明,办学成果丰硕。先后获得“全国优秀传统文化进校园试点学校、山东省语言文字规范化示范校、山东省规范书写示范学校、青岛市规范书写示范学校、青岛市语言文字工作先进集体、山东省中小学优质课程资源一等奖”、市北区经典诵读优秀组织奖,市北区剪纸十佳组织奖等多项殊荣。

2.学生素质提升,书法特长突出。通过书法教育对学生进行书写基本技能的培养和书法艺术欣赏,传承了中华民族优秀文化,增强了爱国情怀,培养了审美情趣,陶冶情操,提高修养,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其中小书法家于伊凡同学应邀成为中国青少年书法协会会员,是目前国内年龄最小的书法家。

3. 教师专业增强,书法骨干增多。两名教师在青岛市规范书写大赛中获得一等奖;二是余人次在区级书法比赛中获奖;执教识字写字公开课十余节。获得区教师技能大练兵活动十强单位、区中青年教师基本功比武优秀组织奖,区中青年教师基本功比武优秀组织单位等荣誉……

4.学校影响广泛,社会认可度高。由中央教科所主办的《中国德育》杂志,到我校进行了专题采访,并报道,我校《文化浸润墨香满校园》刊登于《中小学教研》杂志,《方寸间的传承》、《“慧书人生”书法节》等专题多次在青岛电视台《今日》《校园风》栏目播出;《我是汉字听写小状元》、《“诗韵飘香 滋润心田”特色升旗》、《书法考级 老少齐上阵》等活动多次在《青岛日报》等各大媒体刊登报道。

今天,“端端正正写字,堂堂正正做人,踏踏实实做事”在重三校园中已蔚然成风,“写中国字、育民族情、读世界书、做现代人”是我们不懈的追求。

                 

              201738

 

上一篇: [校长与学校]之林霞与青岛重庆路第三小学 下一篇:关于山东省传统文化体验教育实验学校建设方向与实验主题选择的通知

版权所有:山东省教育科学研究院  鲁ICP备16004198号-1 

地址:济南市中区土屋路3—1号 后台管理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