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校长与学校]之杜纪涛与寒亭区实验小学带着孩子们幸福地回家 | ||
发布时间:2017-03-14 来源:山东省教科院 点击数:0次
|
||
山东省潍坊市寒亭区实验小学校长 杜 纪 涛
我们正处在一个信息化、互联网+的急速发展、社会转型的时代,各种思潮在这里汇集碰撞。作为一名教师,作为一所学校,如何培育孩子们正确的价值取向与精神追求?这是我们必须要思考的问题。如何让孩子们真正高质量地成长、发展,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理念融入每一个孩子的心灵?这是我们一直在追求的方向。对此,我们进行了深入地探索和实践,摸索着走传统文化教育的路子,特别是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我们教育的方向更加明确,目标更加清晰。前期也进行了初步的思考与实践。 一、传统文化教育的多元融合 传统文化的学习不应该是枯燥的,教育的方式应该多种多样,丰富多彩,只有这样,才会让这项学习任务具有不竭的动力。 1.传统文化与校园文化的融合 校园文化建设中,有意识地融入传统文化,让传统文化教育成为风景,成为教育元素,成为文化符号。 让师生在潜移默化中接受传统文化教育。墙壁上设计的经典名句引领孩子成长,诸子百家文化长廊让经典变得直观而不抽象,古诗、弟子规等让孩子们随处可见。
2.传统文化与校本课程的融合 要让传统文化真正落地,必须要有自己的平台,否则就是空谈。基于这样的思考,我们自主开发了《经典诵读》,引进了《传统文化》系列丛书,明确了诵读内容。
3.传统文化与生活的融合 任何教育最终的指向应该是生活,生活是教育最终的归宿,传统文化教育也不例外,将传统文化教育融于生活,是我们一直在追求的目标。根据传统文化的基本理念,带领学生进行超市调查,文具质量调查,形成社区倡议,让传统文化形成外延,发挥最大的功能。带领学生走进大学生创业孵化中心,践行着读书感悟的实践精神。清明节设计大型主题课程,做到慎终追远。毕业的季节,设计感恩父母,感恩老师,践行孝道文化。传统节日春节期间,设计系列活动,张灯结彩、翰墨飘香、奇思妙想、传统文化故事擂台等等,浓郁的传统文化真正走近每一个学生的心灵世界。
所有的主题教育一定是与生活紧密相连的,因为与生活对接,传统文化教育的生命力增强了,在生活的实践中,孩子们找到了传统文化理念中的文化价值和实践体验。 4.传统文化与现代教育技术的融合 传统文化从来就不拒绝现代技术的,如果孔子生活在现代,他一定是熟练掌握现代技术的人,像在他那个年代,他熟练掌握射、御一样。所以,学校教育不应该做传统文化教育而拒绝现代技术。充分利用互联网,微信群,qq群,让传统文化学习、沟通更加便捷,更加有效。
5.传统文化与德育的融合。 传统文化最重要的价值就是教人、度人的。将传统文化教育与德育有机融合在一起,取得了可喜效果。阅读经典以后,学校设计平台,带孩子们参与社会实践,践行孝道,参与洒扫应对等,逐步彰显传统文化的德育功能。
静心地学习传统文化可以洗涤心灵,开启智慧,传统文化对小学生的德育功能效果正在自然呈现。正是因为进行了多元的融合,让孩子们不再感到生涩难懂,使传统文化教育变得丰满、有趣,变得更具有了生命力。 二、传统文化学习的基本做法 1.基本原则 不断反思我们的经典诵读,坚持阅读经典的了“四不”原则:不拘内容。不求甚解。不拘形式。不求有用。最终追求的诵读目的:让读书成为孩子们一生的爱好! 再一次反思经典诵读应有的价值:幸福要有内心。经典诵读就是这种幸福的基石。交流顺畅。经典诵读是达到这一目的的最有效路径。 信息精准。现在有太多太多的海量信息,太多的垃圾信息需要分解,从小参与经典诵读的人,在海量阅读中学会进行分析和分解。追求正确。经典诵读一定是教育的基石,有助于孩子优秀品格形成,会带着孩子们走上一条正确的人生之路。 其实,这也是每一个孩子最核心的价值追求!我们在努力追求经典诵读的科学性实施过程中关注了科学性,对孩子的教育变得有依据,不再盲从与屈服,我们的教育开始变得自信。 2.基本保障 时间保障:每天早上进行15分钟的晨读,中午进行10分钟习字、听诵经典,晚上诵读,周末诵读,从不间断,形成了习惯。 空间保障:在学校班级、阅览室,走廊等,家庭,读经堂。阅读的空间在拓展。走廊里,花园里,操场上,随处都可以看到阅读经典的孩子们。 内容保障:一二年级:主要以弟子规为主,个别班级从《经典诵读》丛书中选择。三到六年级:主要诵读学校开发的《经典吟诵》,个别班级从《经典诵读》丛书中选择。传统文化实验班级系统诵读《论语》《千字文》等。不追求过多的内容,就追求有效,高质量。 人员保障:学生,引导学生自主参与的诵读,低年级倡导学生指读、小组诵读、班级诵读、学生们合作诵读经典,多种渠道激发孩子们的阅读兴趣,学生们全部参与进来了!老师,师们与孩子们共同参与诵读经典,在诵读启动仪式上,老师们参与,学生诵读展示,老师们也要进行展示。因为老师们参与诵读,起到了带动与引领作用!家长,倡导亲子共读,孩子们与家长共同诵读,把家长请到学校,开展共读活动,开展家长读经论坛等,家长们也参与进来了。社会人士,学校邀请潍坊最大书城的老总亲临经典启动的现场,邀请市区领导参与经典诵读,启动仪式上各级领导与孩子们一起按下经典诵读的启动球,孩子们欢呼雀跃,社会各界的人士参与进来了!
3.基本路径 操作性:传统文化教育的可操作性,举办传统文化与现代文明融合的开学典礼签名仪式,在每一个年级目标上,孩子们签下自己的名字。每一项活动都是具体,可操作的,教育的内容都是入脑入心的。
展示性:将传统文化教育成果展示出来,学生们受到鼓舞,获得知识,激发学生们的参与意识和兴趣。先后进行了诸如经典诵读活动展示,孝道文化展示。
演绎性:传统文化教育具有了演绎性,将传统文化演出来,传统文化做出来在课堂上,把学到传统文化知识用自己的方式表达出来,传统文化说出来,传统文化画出来,传统文化教育感悟写下来。
4.基本评价 不做甄别性评价,尽力为每个孩子提供展示的平台,让评价变得愉快,评价变成快乐的事情。尽量让评价变得立体,不再单一追求表象,更加追求深层内涵的因素,进行数据分析,让评价真正具有教育导向的功能。合唱节上,我们把传统文化引入其中诵读,在诵读经典中陶冶情操 展示性评价:小学六年,将高中阶段以前的所有古诗全部背完。这是班级诗歌朗诵会经典诵读表演展示让诵读变得快乐诵读真正开始走向育人。传统文化学习的分享式评价。 经过探索,逐步走出了一条传统文化教育的有效路径,丰富多彩但绝不杂乱,孩子们喜欢,老师们也比较轻松,已经逐步成为了课堂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三、初步成果 1.孩子们在发生变化。 对读经的孩子进行定量数据分析。作为教育参考。通过大量的问卷调查并做了科学的数据分析,对我和学校的关系、师生关系、同伴关系、亲子关系、好奇心和求知欲、爱好特长、潜能发展等各个维度进行了科学的研判,能够欣喜地看到参加过传统文化学习的孩子,他们的学业成绩,人际关系等各方面都有正向发展变化。 2.教师发生变化 教师参与诵读的自觉性在增强教师们全员参与,热情高涨。既提高了教师经典诵读的意识,又增强了校园经典诵读的氛围。教师全员读经蔚然成风。最重要的是,通过读经典,老师们的职业倦态小了,老师们更加阳光自信,好多原来身体不好的老师也从新走上教学岗位。 3.家长发生变化 开展经典诵读以来,家长对学校的满意度连年提高,对学校的投诉越来越少,家长们变得容易沟通。 4.学校发生着变化 学校的社会声誉不断提高,获得了家长、社会的高度认可,满意度连年提高,各级媒体、报纸进行报道。 在这里,正因为传统文化的浸润,每一个孩子变成了最闪亮的星星!学校也正从传统文化最初的起点出发,带着孩子们幸福地回家! |
||
上一篇:冯骥才谈文化传承:传统文化学习的最好方式是体验 | 下一篇: [校长与学校]之林霞与青岛重庆路第三小学 | |
|
||
版权所有:山东省教育科学研究院 鲁ICP备16004198号-1
地址:济南市中区土屋路3—1号 后台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