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理念熔铸环境 文化引领人生——东营东凯实验学校开展优秀传统文化体验教育活动侧记 | ||
发布时间:2017-02-27 来源:山东省教科院 点击数:0次
|
||
【实验校巡礼之 东营东凯实验学校】 图文/宋团辉 黄河尾闾,渤海岸边,在共和国最年轻的土地上,东营经济技术开发区东凯实验学校的师生们把优秀传统文化体验教育作为立德树人的重要途径和关键载体,为深入贯彻教育部《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指导纲要》和切实落实《山东省中小学优秀传统文化课程指导纲要》,提供了在学校推进实施层面的可借鉴性经验。 一、文化引领,营造浓厚的传统文化学习氛围 一是学校理念文化精髓均来自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东凯实验学校经过广泛调研,充分论证,立足学校实际,形成了以弘扬中华优秀文化为主旨,传承与创新并举的理念文化系统。“自主教育”的核心理念,“气有浩然,自强不息”的学校精神、“博文约礼,知行合一”的校训,“进德日新,为学日益”的校风,“立人以德,修己以敬”的校风,“学求自得,行贵自律”的学风,“志趣高雅,善学会用,适应社会需要,具有家国情怀、世界眼光的阳光学子”的培养目标,均来自于优秀传统文化,又以优秀传统文化为基础,结合当下教育发展的要求,赋予了新的时代内涵。同时,开发以学校理念文化解读和导行为主题的《校园文化》校本课程,作为低年级段学生必修校本课程,在孩子心田播撒文化的种子。 二是学校环境文化建设突出国学经典教育特色。在学校墙面和楼梯上,以古代圣贤名言警句等为主要内容,形成了独具特色的环境文化;不同年级的教室中,结合孩子们的年龄和认知特点,设立“国学角”,展示国学教育成果。 二、课程建设,开发丰富的传统文化学习资源 一是加强优秀传统文化体验教育课程资源建设。与山东省现代品牌学校研究所组建国学体验教育成长共同体,建设了山东省首家“数字国学体验馆”,以“节日课程”、“礼仪课程”、“书法课程”等主题课程为主要内容,通过数字和实物的情景设置,师生进行多种主题的国学课程模拟和体验,在互动体验中学习国学知识,感悟人文精神。 二是经典诵读课程。根据一至九年级学生的年龄和年级特点,将《弟子规》、《三字经》、《论语》、《大学》、《诗经》、语文教材课后附录古诗词及“名著导读”中推荐的名著篇目进行科学安排,形成国学经典校本课程体系。利用每天早上10分钟晨读时间,有意识地引导学生经典,在书声琅琅中开启美好的一天。每学期,开展国学诵读“小博士”“小硕士”“小学士”评选,鼓励学生人人争当经典诵读先进,在全校形成诵读的自发自觉氛围。 三是经典讲读课程。根据不同年级的课程设置,每周开设1节经典讲读课程,讲授国学经典中的经典篇章以及其他中华传统美文、诗词,真正做到“取精华,弃糟粕”,正确认识和解读经典,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有机结合,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武装孩子们的头脑。 三、活动推进,搭建丰富的传统文化践行载体 一是加强传统节日教育。每学期,结合具体的传统节日,为学生介绍节日的来历,布置力行体验的作业;节日过后,学生要谈自己的心得和体会。比如,清明节开展生命教育、端午节开展爱国主义教育、中秋节强化对家国团圆的期盼、重阳节开展尊老爱老教育等。 二是加强礼仪教育。每年的孔子诞辰日,学校都会为一年级新生举行隆重而庄严的开笔礼仪式,在开笔礼中,学生要向孔子行“拜揖礼”,追思先哲,寻找智慧;向父母行“孝亲礼”,表达对父母的感恩;向老师行“尊师礼”,学会尊重师长;同时,要跟老师学写“人”字,让学生明白:人生识字始,要先学做人,再学做学问,使自己成长为德才兼备、全面发展的人。 四、知行合一,彰显导行的传统文化学习价值 在学校研发的“立德齐礼”为主题的行为文化的引领下,立足优秀传统文化体验教学,通过优美的仪表、典雅的举止、得体的谈吐、翩翩的风度展示自我修养。同时,学校策划相关公共活动与主题活动,帮助孩子立品德、养习惯、践行为,为学生营造文明成长的良好氛围。 五、家校结合,营造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全环境 一是教师身体力行,做学生健康成长的指导者和引路人。 学校组织引领每一位教师熟练背诵《弟子规》,并将其渗透到教育教学中,形成人文教育环境,建立和谐融洽的师生关系。同时,学校还设立了教师国学讲坛,定期举行“走在孝道上”分享交流会,组织教师参加传统文化教育讲座,让每一个教师在传统文化教育的氛围中受到熏陶感染,自发自觉地增强立德树人、教书育人的荣誉感和责任感,做到学为人师、行为示范,做学生健康成长的指导者和引路人。 二是开展经典诵读进家庭活动。每年9月底开笔礼仪式上赠送给新生家长一本《弟子规》,让家长和孩子一同学习。通过每周德育作业的形式,把《弟子规》学习延伸至家庭,由学生回家给家长解读当周的《弟子规》学习内容,小手牵大手,家长和孩子在每周的解读中共同成长。 |
||
上一篇:理论与实践的探讨与交汇:东营市举办传统文化体验教育现场观摩研讨会 | 下一篇:冯骥才谈文化传承:传统文化学习的最好方式是体验 | |
|
||
版权所有:山东省教育科学研究院 鲁ICP备16004198号-1
地址:济南市中区土屋路3—1号 后台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