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
文章详细
山东省探索传统文化教育新途径首倡传统文化体验教育
发布时间:2016-12-26 来源:山东省教科院 点击数:0
 

       2016年12月23日至24日,山东省传统文化体验教育年会在孟子故里邹城市召开,这是山东省教科院自去年成立以来,召开的第一次全省中小学传统文化教育工作会,而年会的主题,标志着他们倡导的传统文化体验教育的全面启动,是全省传统文化体验教育的一次集结号。

      在本次传统文化体验教育年会上,山东省探索传统文化教育新途径,推出了首批传统文化体验教育实验学校,并发布《山东省传统文化体验教育指导书》。传统文化体验教育理念,是将体验教育实施方式纳入到传统文化教育中来的一种全新探索模式,从全国范围内来看,山东省教科院的首倡,意味深长。据介绍,实施传统文化体验教育,就是为了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和谐融入现代教育体系,提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目的性、针对性、有效性,促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生活化、社会化、常态化。

 

针对传统文化体验教育中的一些问题,中国教育学会传统文化教育中心主任、北京师范大学教授徐勇,齐鲁师范学院副院长刘德增,山东黄河文化研究会副会长张光义分别在会议开幕式之后的主旨报告中阐述了自己的研究心得。开展传统文化体验教育研究,目的在于形成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体验教育的理论体系和实践体系,以促进传统文化教育科学高效地融入现代中小学教育体系,实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

 

山东省教科院传统文化教育中心主任耿成义介绍说,体验教育不是新概念,但是,我们的着眼点在于要把体验教育的神髓,纳入传统文化教育系统中,从而成为一个充满挑战,也充满意味的理论与实践的新路径。他说,我们试图推进传统文化体验教育,其切入点、着眼点和目标指向,就是让青少年学生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生欢喜心,增亲近感,发文化力”。这是我们传统文化体验教育的“生发观”。

 

传统文化体验教育强调“以身体之”、“以心验之”

 

传统文化体验教育是指教育者以优秀传统文化为基础内容,以体验为基本形式,有目的、有计划地对受教育者成长施加影响的过程。传统文化体验教育,既是一种教育理念,又是一种教育模式。它强调给受教育者提供“以身体之”、“以心验之”的机会,使之亲身经历、实地领悟,在体验中认识事物,获得知识,明白道理,并逐步养成正确的价值观、高尚的情操和优秀的思想道德品质。北京师范大学徐勇教授在主旨报告中,对传统文化教育中体验教育的必要与可行进行了阐述。

山东省推行的传统文化体验教育,是从时代文化生态、传统文化生态和个体内需求生态的视界重新界定传统文化教育过程中的关系,重新厘定传统文化教育课程和教材的价值及功能定位,强调传统文化教育回归生活世界,在现实体验的场域中深度领悟文化精神和生活实践的关系,开启文化智慧,升华日常生活。一直思考搭建传统文化体验教育理论与实践平台的耿成义如是说。

 

定位在于“三融两创一引领”

 

传统文化体验教育的定位在于“三融两创一引领”。即: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融入现代生活,融入现代社会,融入现代教育体系;在传统文化体验教育过程中实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引领受教育者成人成才,成为德才兼备、全面发展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关联导引者与体验者的精神世界和生命意义

 

一般说来,体验教育过程展开为自主体验、感悟认知、反思强化、生成提升四个阶段,表现为三个层面的生成标志。一是真实的感受,这是体验的初步获得,也是心灵的被触动,心弦的被弹拨。二是深刻的理解,这是体验的核心功能。没有深刻的理解,仅仅停留在感受的层面,就不会完成内化的过程,不会升华为品格,也达不到教育的效果。三是正确的行为,这是知行合一的层面,能够将获得的认知与情感内化为良好的品质与人格,外化为良好的行为习惯。

 

在创设的精神体验场域和实体文化场域的双重情境下,传统文化体验教育能够把导引者与体验者的精神世界和生命意义关联起来,教学双方可以共同构建起互通互动、双向交融的感受、理解与领悟环节,呈现出开放性、互动性和互惠共生性的特征。置身于一体化文化情境中的体验者和引导者,在互动中逐渐沉浸于体验、融入的身心状态,单向的知识传授变成了与生命、生存、生活、价值等息息相关的感性体悟与文化领受,能够凸现出传统文化的时代价值与当下感知,凸现出传统文化的生活性、反思性和践履性。

 

内容建设符合实际,符合需求,符合当代价值取向

 

进行传统文化体验教育,内容建设是关键。山东大学高等儒学研究院副院长颜炳罡在《传统经典教育与人格养成》的报告给了与会者诸多启发。建设符合实际,符合需求,符合规律、符合当代价值取向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体验教育内容体系,首先,要关注经典,强化以经典为核心的中华文化本根教育。其次,要加强研究、精心组织,真正选择经典中的优秀传统文化要素进入教学过程。再次,要强化传统文化体验教育内容的系统性,实现学科、活动、实践课程的结合,建构具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体验教育特点的课程与教材体系。

 

传统文化体验教育的形式多样、不拘一格

 

传统文化体验教育的形式多种多样、不拘一格。既可以根据不同的教育内容选择不同的教育形式,又可以根据不同的教育目标,创设不同形式的教育。目前常见的教育形式主要有情境体验、活动体验、生活体验、社会体验、项目体验、基地体验等。当然,也可以根据不同的依据将体验教育的形式划分为直接体验、间接体验,行动体验、反思体验、内化体验,封闭体验、开放体验,主动体验、被动体验,接受性体验、创造性体验等。济宁市教育科学研究院院长吴昭洪在会上所做的主旨报告《多措并举,探索传统文化教育新路径》就谈到了这一问题。

 

此外,传统文化体验教育还将会有功能教室(体验场馆),课程、教材体系师资队伍,具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底蕴与特色的学校文化,学校、家庭、社会一体化运作的传统文化体验教育机制等相关内容的建设。

 

“山东省传统文化体验教育实验学校”建设,将有力地推动实验学校开展传统文化体验教育,推动学校师生深化对传统文化体验教育的认识、理解和践行,推动学校对传统文化体验教育理论体系和实践模式的研究探索。并且,将进一步促进实验学校的内涵发展、特色发展、文化发展、品牌发展,提升学校的管理水平和境界,提升学校的核心竞争力;进一步促进学校全面贯彻落实党的教育方针,提高教育质量。山东省教科院传统文化教育中心将按照系统推进、共同参与,因地制宜、循序渐进的基本思路着力推进。

 

(文稿/《文化大观》杂志社记者 高菲)

 

上一篇:山东省率先倡导实施传统文化体验教育——首届山东省传统文化体验教育年会在邹城召开 下一篇:传统文化教育体验论坛:众校长共同分享传统文化教学经验

版权所有:山东省教育科学研究院  鲁ICP备16004198号-1 

地址:济南市中区土屋路3—1号 后台管理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