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山东省传统文化教育的现状与发展”专题座谈会在济召开 | ||
发布时间:2016-09-23 来源:山东省教科院 点击数:0次
|
||
2016年9月20日,山东省教科院主办的“山东省传统文化教育的现状与发展”专题座谈会在山东师范大学齐鲁文化研究院召开。山东省教育科学研究院相关同志出席并主持本次座谈会,及来自山东省各地市的教科研单位代表、学校校长、学术专家、教育集团代表等二十余人共同参加了座谈会。传统文化教育中心主任耿成义、王宝泉副研究员参加会议。 本次座谈以山东省中小学传统文化教育的调研情况为讨论基础,就传统文化教育的基本理念、传统文化教育实践中出现的问题、疑难与瓶颈等问题展开讨论,同时,与会者就进一步推进“山东省传统文化体验教育实验学校”的建设问题进行了深入交流并提出建设性意见。 与会代表分享了各自单位在传统文化教育方面的经验,在传统文化教育实践中存在的实际问题,并提出了相应的建议与对策。烟台市教科院王旋院长提出,要推进全省传统文化教育,需要有配套的工作机制,构建新的课程融合机制,科学健康地传播传统文化精神,并加强适应传统文化教育规律的评价体系的研究和探索。 济宁市教育科研研究院刘军主任分享了传统文化教育“一五六”工作思路。并引导大家深入思考了诸如如何运用互联网+与传统文化教育的关联,如何调动传统文化教育的常态化、平衡化,师资的培养提升等等,并建议,省教科院多组织相关交流活动,开阔基层教育部门的视野,并实施传统文化教育优质课评选,校本课程的展示等活动。 临沂市河东区教体局副局长李振波提出了传统文化教育没有统一的教材、传统文化如何与现有学科融合、对传统文化教育的重视程度从小学到高中不断降低等困惑;对传统文化教育的课时设置、师资状况、教育管理、评价体系等做出了思考。 东阿第二实验小学李国富校长建议,全省各级教科研机构应设立专职传统文化教研人员,加强传统文化教育的制度建设,建设“山东省传统文化教育人才库”,积极探索传统文化教育与其他科目的渗透、融汇机制,推进教科院倡导的传统文化体验教育。 山东师范大学附小潘恩群校长,结合本校中华古典诗文教育的实践探索,提出传统文化教育途径要在普适性教育(通过常态语文、品生品社、传统文化、音乐美术、晨读午数等途径,对学生进行1+2传统文化美德文艺教育)基础上,实施精英式培养,即本着因材施教的原则,按照家校双向选择的原则,选拨不同爱好的优秀学生,参加学校的少年孔子书院、少年围棋院、少年书法院、少年国画院、少年民乐队等。 烟台龙口市润新小学校长柳玉国介绍了学校在传统文化教育中加强教师培训、创新形式以激发学生兴趣、创建活动激励评价制度、营造诵读氛围等经验。 山东大学历史文化学院兼职教授、硕士生导师、教育文化学者张光义教授在传统文化“六进”(进学校、进机关、进农村、进企业、进家庭、进社区)的大背景下,针对传统文化教育面临的新问题,认为学校是面向未来的传统文化教育的主阵地,如何处理好传统文化教育的课程安排方式,研究传统文化教育的考评机制,如何实现传统文化教育“生活化、活动化、常态化”,都不可忽略传统文化教育中的实践性和体验性问题。他主张积极推进传统文化体验教育,是实现传统文化融入当代社会、生活、教育体系的良好途径。省教科院倡导的传统文化体验教育,适时推进,在实验学校的基础上,稳步形成一批传统文化教育的示范校,会成为山东省传统文化教育的一大亮点。 济南大明湖小学郑玉深校长结合十余年的传统文化教育实践,认为传统文化教育的内容宜以儒家文化为主体,但不定一尊,要广泛挖掘传统文化与现代文明价值的融通点,在教育方式上实现品德化、故事化、生活化。 枣庄市市中区中兴小学张永远校长建议,加强传统文化教育,要加大组织建设、评价督导、师资提升、课程研究。德州市第十中学孙书华副校长、尚文教育张航董事长、莱西职教中心教研处曲秋芝主任、枣庄孔子学堂巨小革校长,都结合各自的探索,发表了有针对性的意见和建议。 相关同志副书记总结了大家的发言,并表示山东省教科院对此次座谈所涉及的议题内容将进行总结研究,提出报告,为制定相应的规划和政策做好服务。教科院传统文化教育中心将经常组织开展传统文化教育交流活动,给传统文化教育提供更好的学习与分享平台,以利于更好地推进山东省传统文化教育。 会后,代表们饶有兴致地参观了尚文教育数字国学体验馆。 会场一角 参观数字国学体验馆 |
||
上一篇:济宁市儒学经典系列丛书首发式暨《儒学经典300句》书法展在济南举办 | 下一篇: 关于推荐山东省教育学会传统文化教育专业委员会理事的通知 | |
|
||
版权所有:山东省教育科学研究院 鲁ICP备16004198号-1
地址:济南市中区土屋路3—1号 后台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