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学校与校长之二 | ||
发布时间:2016-10-12 来源:山东省教科院 点击数:0次
|
||
开发齐文化课程,提升初中生现代素养 山东省淄博市临淄区第一中学校长 孙正军
临淄,作为“春秋五霸之首、战国七雄之一”的齐国都城,前后历经800余年,悠久的历史留下了大量的文物古迹,被誉为“地下博物馆”。古代的齐国,物华天宝,地灵人杰,曾经哺育了一大批有作为的政治家、思想家、军事家、谋略家、文学家和科学家,如圣臣圣君姜尚、贤相管仲、晏婴、兵圣孙武……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政治文化和经济政策,创建了全国第一所官办大学——“稷下 “国家级领航工程名校长”孙正军校长 学宫”, 制定了世界上第一个学生守则——《弟子职》,开创了“百家争鸣”这一中国文化史上思想解放的新时代,出现了中国第一部手工业著作《考工记》和第一部农学著作《齐民要术》……古齐国霸业、王业的辉煌历史,其兴盛的经验和失败的教训,并未随着齐国历史的结束而消弭,而是化作一笔宝贵的文化遗产,并留给了仍然生活在临淄一方土上的后人。 2014年12月13日国家公祭日,习近平总书记作了重要讲话,在讲话中引用了《管子•形势》中名言:“疑今者察之古,不知来者视之往。”说明了历史传统在未来发展中的重要性,告诫人们牢记历史,借古鉴今。我们用心挖掘齐文化“变革、开放、务实、包容”的精神内涵,弘扬“学术独立、思想自由”的稷下精神和稷下学风,推动优秀传统文化基因与现代教育思想相结合,把得天独厚的历史文化资源转化为教育可持续发展的新优势,成为一个崭新而重大的课题。齐文化“以人为本”“和而不同”,以及家国情怀、明礼守法、孝道诚信、变革创新等精髓,尤其是管子的“以人为本”、“礼法并用”,晏婴的“和而不同”等思想。这些宝贵的思想,均具有非常重要的历史意义和现实意义。从齐文化中汲取教育智慧,提升人文素养,潜心用于学校教育管理,必将为新时代的教育发展提供新的能量。 “开发齐文化课程,提升初中生现代素养的实践研究”,有两个侧重点,一是开发齐文化课程,二是提升初中生现代素养。现在重点就这两个方面,向大家交流汇报如下,敬请各位专家指正。 一、开发齐文化系列课程 开发齐文化系列课程,是学校“站在传统的肩膀上”、“从传统中凝炼新智”发展思路的具体体现。截止目前,三部分课程都取得了重大的进展。 (一)提出了传统文化教育策略 2013年,学校明确提出了“站在传统的肩膀上”“从传统中凝炼新智”的发展策略。之所以提出以传统文化为重要内容的发展策略,主要是出于两种思考:一是传统文化是中华文化的根。文化具有传承性,传统文化对现代化、信息化快速发展的今天,具有标识民族身份、突出民族个性的作用;二是传统文化中有丰富的教育资源,传统文化中蕴含着丰富的文学、史学、美学、伦理学等教育资源,科学继承和弘扬传统文化,是现代教育的客观需要。 在此基础上,学校提出了学生培养与发展目标,即培养具有“家国情怀、规则意识、未来眼光”的现代中学生,认为传统文化中的“家国情怀”是产生未来美好梦想的坚实基础,“规则意识”是学生健康成长与创建和谐社会的重要保证,“未来眼光”是现代素养的重要目标。 (二)建设了以传统文化为主题的校园环境 学校建设了以齐文化符号为特征的校园环境,形成了三进深、三主题的传统文化校园结构。 第一进为学校门厅,主要标志为四幅大型浮雕,分别是“人文始祖”“管鲍之交”“孔子问礼”“义圣鲁连”。之所以选取这四个主题,是因为他们都与齐文化有关,如“伏羲兴起于齐地”、“孔子适齐闻韶,三月不知肉味”,管仲、鲍叔牙、鲁连,都是有史可查的齐国人。 除了与齐文化有关外,选择这四幅浮雕还因为他们本身的文化标志意义,确定了主题之后,学校组织老师进行了构图和文字的创造。如今,这四幅浮雕已经成为临淄一中师生每天的第一次面对。学校相信,无需过多的宣讲,四年的时光,足以让学生对这此内容眼熟能详。2016年3月,日本长野县教育交流团来校,团长池田由纪对浮雕内容产生了浓厚的兴趣,表达了愿意建立两国、两地教育交流的愿望。 第二进为教学园区,主要标志为“稷下学宫”和日晷。学校把报告厅命名为“稷下学宫”,是对千年文化的尊重与传承。学校的“一中讲坛”在这里定期开播,这番的命名,是重拾,更是自我定位,正如两侧的“变革开放”“务实包容”。教学园区中央,矗立着两米多高的日晷,巨石底座四周镌刻着“近取诸身”“远取诸物”,“仰以观于天文”“俯以察以地理”,经过精心校对的日晷与标准时间相关不过十分钟,是理想的地理教学现场。8月,韩国高灵郡教育交流团来校,团长朴柱海对园区中的太极图给予了极大的关注。 第三进为教学后园,主要标志为“闻韶书院”。出于对中华传统教育机构——书院——学术自由、个性教学的追崇,学校建设了“闻韶书院”。书院内设“朱子家训室”和“溡阳文社”,布置以明清古式书桌、条凳、屏风,墙壁上张挂着中国最早的学生守则——《弟子职》,书架上陈列着县志、家训等古籍,文风盎然,古意悠然,是进行经典学习、体验传统文化、感受古代家风的地方。 在三进深的大结构中,校园各处点缀着城阙、稷门、愚岭遥盘、“齐”字影壁墙、蹴鞠影壁墙、天齐渊等齐文化景观,园中有竹、池中有莲、墙上有诗,学生徜徉其中,举目驻足间,即可感受传统的意境。 (三)开发了传统文化系列校本课程 学校成立了传统文化系列校本课程开发、实施委员会。经过长期的策划,在毕义星、姜健、宋玉顺等齐文化专家的指导下,组织学校老师几易其稿,编写了《稷下人物故事选粹》《学以成人》《齐国历史故事》《齐国历史名人》校本课程。为了满足不同的阅读需要,《稷下人物故事选粹》 在编写体例上不断丰富创新,包括了手绘插图、故事、原文、注释、赏析、通译等组成部分,可浅读,可深读,可趣味性阅读,可文学性阅读。同时,精选的具有教育意义的故事,可以在轻松的阅读当中,帮助学生领略古人的雄浑睿智的辩才、执着深沉情感,该书已由中国文艺出版社正式出版。 根据学校的景观,目前编写的校本教材是《站在传统的肩膀上》,基本内容与框架已经完成,正在进行的是进一步的完善。该课程的主要内容是对学校的传统文化符号进行解读和拓展,帮助学生由表及里、由近及远的品读校园文化,了解地域文化。 (四)开展了传统文化实践活动 与可视的校园环境、可读的文本课程相应,学校开展了可行的系列化传统文化实践活动。 一是教师“3+2”读书活动,即《论语》《道德经》《孙子兵法》三本必读书目,《管子》《周易》两本选读书目。学校向全体教师赠送了书目,大家共读《论语》《道德经》《孙子兵法》,提升教师们的传统文化素养,利用“一中讲坛”,相互交流读书心得。 二是每年举行“春之韵”大型诗文诵读活动。“春之韵”大型诗文诵读活动是学校读书节的开幕式,每年仲春时节,学校组织师生到管仲纪念馆、齐国历史博物馆、太公广场等场所,诵诗赋文章、演情景话剧,体验文化精神,感受传统魅力。 三是定期邀请齐文化专家进校园活动。学校积极与齐文化研究中心建立联系,先后邀请姜健主任、宋玉顺老师、憨仲先生等齐文化研究专家到校为师生举办专题讲座,邀请原文化局局长古建筑专家郑德新、区文物局局长韩卫东、足球博物馆馆长马国庆等文化学者到校,为学校传统文化建设出谋划策。 是开展“齐国故事我来讲”及学生导讲员。学校每年举办的文化节上,“齐国故事我来讲”深受学生们的喜爱,学生们把齐国历史故事,如“一鸣惊人”、“晏子使楚”、“二桃杀三士”等改编成情景剧,娱乐、体验、教育融合为一体。学校培养了一批校园导讲员,对来校参观交流的团队进行导讲。 五是承担了“蹴鞠”、“齐韶乐舞”研发活动。区文化局申请了一批国家级、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学校经文化局考察确认,由学校承担了“蹴鞠”、“齐韶乐舞”的开发与传承任务。 (五)集聚了传统文化教育力量 学校积极吸纳社会各界的文化力量,集聚传统文化的研究、教育能量。 一是齐文化研究首席专家宣兆琦加盟临淄一中齐文化开发,成为学校的传统文化首席顾问。宣兆琦教授是国内著名的齐文化研究首席专家,宣教授欣然接受了学校的邀请,为学校开发齐文化提供了最有力的理论和技术保障。 二是与区齐文化研究中心建立了合作关系。学校通过各种方式,加强与齐文化研究中心的联系,得到了多方面的指导,获得了大量宝贵的研究资料。 三是2014年被评为“中华传统文化教学研究基地”,2015年被评为“临淄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培训基地”,承担着“蹴鞠”和“齐韶乐舞”两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研发与保护活动。 四是2016年5月与淄博职业学院“稷下研究院”签订了“齐文化普及与开发研究协同创新”合同。这一合同,搭建了学校与地方高校的研究平台,学校为研究专家提供第一手实践材料,高校研究专家为学校提供理论指导和技术支持,双方共享资源,共享研究成果。 二、提升初中生现代素养 对于初中生现代素养,有很多相关的表述。我们认为,“现代”是一个时间概念,它既是过去(传统)的延续,又是未来的基础(起点)。因此,现代素养应该是扎根于优秀的传统文化,立足于时代的要求,积极于未来追求的综合素养。 基于这种认识,我们从“生死利齐”的齐文化中提炼出了“家国情怀”,从“礼法结合” 的齐文化中提炼出了“规则意识”,从“变革开放” 的齐文化中提炼出了“未来眼光”,构建了初中生现代素养的“家国情怀、规则意识、未来梦想”三大内涵。这三方面涵盖了传统、规则与未来,体现了学校对初中生现代素养的理解,即:立有传统根基,行有规则尺度,心怀未来梦想。 (一)家国情怀——提升初中生现代素养的重要基础 简单的说,家国情怀就是爱家爱国的情怀。这是一种朴素而深沉的情感,是激发人们自强不息的精神动力。具有爱家爱国情怀的人,会在学习、生活、工作中迸发出巨大的能量,成为不懈进取、胸怀宽广的人。 《管子•大匡》中记载了管仲和鲍叔牙的一段对话,中心意思是“生死利齐”,表达了士大夫们对国家的态度,说明了齐人不以个人利益为进退标准,而是把自己的生死性命寄托在国家社稷上。正是这份深厚的家国情怀,激发了像管仲、鲍叔牙、晏婴等一批批的士子,他们一心为国,励精图治,在富国、利民、强兵上大展宏图,实现了齐国在春秋战国时期的繁荣强盛和雄霸地位。 今天,家国情怀仍然是一宝贵的情感。我们在开发齐文化课程中,注重对这方面的素材。如在新出版的《稷下人物故事选粹》中,孟子、荀子、淳于髡、鲁仲连等人物故事,无不彰显出他们的家国情怀,在他们的身上,有大义凛然的刚气,有明辨是非的正气,有坦然面对的豪气,令人读来荡气回肠,具有良好的教育意义。 我校张可意同学,平时喜欢读书,尤其喜欢古典文籍。他在读了《管子》之后,给我写了一封短信,信中写道:“管子,余浅读数日,徒有皮毛。以愚浅识,管子一书,所著甚广,治国、牧民、修身,齐人得此,齐地万昌,不愁中兴桓公之治也。因以此书,方以知管子可致儒、兵两家之大成,不绝于相小白也。今阅此书,甚为幸哉!敬禀恩师。乙未秋”不论这封信在内容或语法上有什么问题,只为一个初中生能读这本书,能用这样的文体写信,足可见传统文化魅力仍在,对当代中学生的良好影响仍在。 (二)规则意识——提升初中生现代素养的重要保障 无规矩不成方圆。作为方式、途径、结构、制度等的规矩,是任何个体和群体存在与发展的条件。失去或破坏了这一条件,个体和群体就难以正常存在。 我们认为,初中学生的规则意识,应该包括成长规律、科学规律和社会规则三个方面,具体对应着心理健康、科学探索精神和社会公德要求。 规则意识,就是要尊重成长规律。初中生正处在人生成长的“黄金时期”——青春期,这一时期的特点是模仿力强、求知欲强,同时存在着判断是非能力差、自我控制能力差和青春叛逆等问题,认识和把握这一规律,才能找到健康成长的道路。 规则意识,就是要遵循科学规律。科学,是人们对事物规律的认识。求学做学问,就是要把握事物的规律。规律往往隐藏在现象的背后,只有细心观察、善于思考、勇于实践的人才会最终寻找到它。 规则意识,就是要遵纪守法。教育的最大成功,就是教人学会做人。能够与人为善融入到群体之中,能够助人为乐建立起良好的关系,遵纪守法,做合法的公民,也就是养成亲社会行为,具备奉献社会的能力。学校倡导的“让自主互助成为师生的学习生活方式”,意义就在于此。 (三)未来眼光——提升初中生现代素养的重要目标 一个人,最宝贵的是有一个未来的梦想。梦想,就是召唤,只要有梦想,就有前进的理由和出发的方向。青春时期,是最能产生未来梦想的阶段。《墨子•修身》中说:“志不强者智不达。”目标与志向不坚定的人,智慧就得不到充分的发挥。 目标与意志犹如统帅,目标明确、意志坚定,才能充分地发挥智慧。苏轼有言:“古今成大事者,不惟有超世之才,亦必有坚忍不拔之志。”表达了同样的意思。古往今来,凡是成就大事业的人,都有一个明确而坚定的人生目标,它时刻指引着自己的人生方向,为了防止梦想成空,我们要学会做人生规划,设计现实与梦想之间的阶梯,严格要求自己,按照规划一步步地攀登,接近自己的梦想,最后梦想成真。 进入初中阶段的学生,有了较为晰的自我评价能力。有的同学对自己的现状不满,原因大多有两个,一是缺少一个明确的梦想,二是缺乏改变自己意志。 学校的“八大行动”中有“生涯规划”,就是帮助学生逐步树立短期、中期、长期的发展目标,并且把目标的实现具体规划为日常的行动,“吾日三省吾身”,在每天的行动中积累成长的自信,不断地坚定实现梦想的信念。 课题研究,一方面需要强大的理论支撑,一方面需要具体的活动实践,更需要不断地反思调整。我们做的还很不够,诚请各位专家批评指正。
|
||
上一篇:已经没有了 | 下一篇:学校与校长之一 | |
|
||
版权所有:山东省教育科学研究院 鲁ICP备16004198号-1
地址:济南市中区土屋路3—1号 后台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