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百年之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入山东必修地方课程研讨对话会”在北京召开 | ||
发布时间:2018-03-01 来源:山东省教科院 点击数:0次
|
||
“百年之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入山东必修地方课程 研讨对话会”在北京召开
2月25日,由山东省教育厅指导,山东省教育科学研究院主办的“百年之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入山东必修地方课程研讨对话会”,在位于北京中法大学旧址的艺术8举行。本次会议由山东教育出版社、北京市爱加倍关爱家庭促进中心承办,尼山圣源书院协办。 中国教育学会名誉会长顾明远、山东省教育厅巡视员张志勇,和来自中国教育科学院、中国社会科学院、清华大学、北京大家、中国人民大学、北京师范大学、山东大学、国家开放大学、中国孔子基金会、孔子研究院、首都师范大学、山东师范大学等机构的四十位特邀专家、学者、教育工作者参与了研讨对话,我省部分中小学老师、家长和学生在会上表演了别开生面的课本剧。部分出版社代表参加会议。 张志勇巡视员主旨发言 顾明远名誉会长 山东省政协原副主席、山东师范大学原副校长王志民在致辞中表示,坚定文化自信问题,是教育界一个非常重大的问题,在落实十八大、十九大精神方面,是一个非常值得关注的重大问题。坚定文化自信,关键是坚定对传统文化的自信,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自信是整个文化自信的一个基石,一个基础,一个根本。而坚定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自信,关键要从基础教育抓起。山东在基础教育方面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作为地方必修课程,应该是走在了全国的前列。 王志民副主席致辞 会议总共分为两个板块:时隔百年,中华传统文化重回中小学必修课;让必修课活起来,跨越传统文化断裂带的重要一跃。 “时隔百年,中华传统文化重回中小学必修课”的板块中,首都师范大学徐健顺教授、孔子研究院杨朝明院长、中国社会科学院赵法生教授分别主持了三个时段的对话。顾明远、王殿卿、张志勇、刘德增、孙福万、陆炎等从不同角度回顾了山东从前期试验到教材研制并出版的艰巨历程,从历史和现实两个维度解释了山东教材的意义和价值。黄裕生、干春松、颜炳罡等专家做了“历史与今天,中国与西方”的对话。 在下午的专题对话中,徐勇、韩星、张顺平等专家就传统文化在“喧嚣声中的冷静和坚定”做了理性深入的讨论,就传统文化教育的健康持续发展问题交换思想。 山东省教育厅巡视员张志勇在主旨报告中说,山东省普通中小学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课程是一门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统领,以中华传统美德的传承为宗旨,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经典的学习为主要内容,以培育中小学生正确的价值观、高尚情操和传统美德为主要目标的必修课程。这门课程的性质体现了人文性、独立性、实践性和开放性。在课程内容的选择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课程以传统文化经典为主要的教学内容,其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经典内容的选取以儒家文化经典为主,在儒家文化经典的选取当中以四书五经为主。 张志勇厅长提出,课程的内容,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经典为主,同时我们希望在实践中进行拓展,包括专题文化、红色文化、地方文化、革命文化等等。 在“让必修课活起来,跨越传统文化断裂带的重要一跃”专题研讨中,山东枣庄十五中校长邓淇、山东潍坊文华小学校长孙颖、湖北仙桃市仙源学校校长武家仿、山东省教科院传统文化教育中心主任耿成义等从实操层面做了分享。 山东省教科院副院长李文军作了大会总结发言,梳理问题,瞻望方向。传统文化进入地方课程教材只是第一步,后面要做的事情还很多。此次会议就是力图让教育行政、学术界、课程研制方、学校师亲子和新闻出版机构在对话交流中各取所需,彼此滋养、形成合力并影响社会。 |
||
上一篇:济南市小学生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展演活动隆重举行 | 下一篇:媒体报道:《中国出版传媒商报》山东率先开设传统文化地方必修课程15版本教材审定使用 | |
|
||
版权所有:山东省教育科学研究院 鲁ICP备16004198号-1
地址:济南市中区土屋路3—1号 后台管理